首页>检索页>当前

祖国佑我去远航 我以学术报故乡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王振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科技强国,强国有我”,怀揣着这个朴素的愿望,我远渡重洋,来到梦想的天堂、学术的王国——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求学。虽身在异国他乡,但我时常感到无比幸运和骄傲。幸哉!生于盛世之中国,我才有机缘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去追寻自己的学术梦想,实现科技报国的志向。骄傲啊!因为我的身后,有一个敢担当、守道义的强大祖国做后盾。海外求学的日子里,风刀霜剑中我时时感受到祖国的温度,更让我深深意识到,正是由于祖国的护佑,才让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挺直了脊梁,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image.png

作者(左)和导师仇荣亮教授

温暖的瞬间:世界对中国的认可

在海外求学的日子里,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时时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需要寄送几箱资料,但由于德语不熟练,面对复杂的快递流程我手足无措,一个人拖着笨重的箱子,在楼道里跑前跑后,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无助。此时,一位快递员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从端正的五官、高挺的鼻梁、浓密的胡须、黑亮的眼睛来判断,他应该是个中东人。见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便微笑着向我走来,眼神里满是真诚,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对我说:“需要帮忙吗?”

我急忙向他说明情况。听完我的讲述,他试探着问了一句:“你是中国人?”我点点头,但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他是何用意。但我的话音刚落,他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太好了!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他紧紧地握着我的双手久久未松开。

接下来,他认真地帮我填写好寄件单,还找来一辆推车,帮我把沉重的箱子从楼里搬出来。他动作麻利、态度热情,一边工作一边与我聊天。他告诉我,他来自中东某国,中国在他们国家援建了许多学校、医院和道路,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竖起大拇指,“我们非常感谢你们!”

听着他的话,一股暖流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浸润着每一个细胞。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远在异国他乡,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尊重和善待,就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身后,有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祖国。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尊重,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高度认可,是对中国政府的由衷敬意。

记忆的触角又将我带到一个寒风瑟瑟的早晨。那天,由于飞机延误,参加国际会议的我抵达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机场时已是凌晨,身处陌生的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站在空无一人的街头,望着宽阔的马路,如何前往市区呢?正当我心急如焚时,一位刚下飞机的乘客向我走来,他介绍说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看到我如此焦急与无助,就主动走上前来了解情况。当得知我来自中国时,他立即露出了善意的微笑,说道:“中国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多好事,你们是我们真诚的朋友。”他不仅载我去市区,还邀请我到他家中休息。来自陌生人的无私帮助让我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倍感温暖,这温暖不仅来自一位陌生的热心人,更来自我们伟大的祖国。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都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庇护。我真正理解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句歌词的含义。此时,我只想说,我骄傲,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其实,我更加明白,祖国荣誉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祖国的强盛与担当,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最坚实的依靠。从“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到“一带一路”的世界交响,是一代代奋斗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让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了繁荣富强。这份民族的担当和荣耀激励着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以身为中华儿女为荣。

老师:科技报国的榜样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硕士生导师仇荣亮(现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对我影响很大。他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也是一位深植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他早年赴美国深造,在全球顶尖实验室废寝忘食、努力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成后,他拒绝了国外高薪诱惑,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将所学应用于中国的环境治理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科技报国”。

老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求学之路;他像天上的北斗,指引着我的科研方向。记得在研一时,我参加仇老师开设的土壤学课程。作为学校领导,仇老师每天都非常忙碌,但他秉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每节课都会准时走上讲台,为我们授课,并积极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阐明科研的意义,并教导我们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他也经常鼓励我们:“做科研不要仅仅盯着发文章,要关注技术创新与突破,更要关注如何让技术服务社会,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仇老师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了科技报国的榜样。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的科技攻关,终于攻克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他们坚持从“中国土壤”实际出发,以创新技术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生产修复的目标,农产品100%达标。这项看似“土气”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国际环境治理领域的标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成果最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山大学,在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中,他表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治土地退化是中法两国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仇荣亮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中法合作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与法国洛林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携手共建的“中-法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已运作20多年。“中-法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也被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评为过去20年最成功的12项国际合作成果之一。2024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联合实验室合作成果“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入选中法科技合作成果展。


image.png

作者(中)和德国导师参加中山大学百年校庆

学术报国:一代青年的使命

作为一名工科博士生,我始终铭记肩上的责任,在留学过程中,积极投身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跨国学术合作方面,我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基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以及国内多位教授合作,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联合发表多篇文章。同时,在中山大学孙连鹏、汤叶涛和王诗忠教授的帮助下,我带领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多位教授访问中山大学,与中方学者共同探讨环境治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德国教授也分享了绿色储能技术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访问不仅加强了双方的学术联系,也为未来的联合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术报国不仅仅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份需要不断努力和行动才能完成的使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我感受到自己既是学生、学者,更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每一次合作都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学术服务祖国的信念。留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少年强则国强”的真谛。在前辈和老师的激励下,我更加坚定了以学术回馈祖国的决心。未来,我希望将所研究的绿色储能技术应用到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中,为家乡的绿色繁荣贡献力量。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这一代青年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因为国家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广阔的天空,我们才能无畏风雨、追逐梦想。而我们也必将用实际行动回馈祖国,用青春与奋斗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荣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 王振宇就读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